一、专业培养标准
(一)培养目标
本专业立足滨洲,面向山东基础教育,以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和教师队伍建设需求为导向,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、浓厚的师德情怀,具备良好的人文和体育素养、扎实的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、较强的体育教学和持续发展创新能力、较好的班级管理和综合育人能力,能够胜任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体育教师。
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后,预期达到以下目标:
目标1【明于师德】: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,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,衷爱中学体育教育事业,模范践行师德规范,依法执教,乐于奉献。
目标2【精于教学】:具备广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体育学科知识,教育教学能力强,能出色地完成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,成为骨干体育教师。
目标3【善于育人】:牢记“立德树人”使命,以“体”育人和班级管理能力持续提升,能娴熟地开展以体育为载体的综合育人活动。
目标4【勤于发展】: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发展能力持续增强,组织、协作、沟通能力持续提升,能熟练开展教学研究和各种教育实践活动。
(二)毕业要求
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:
1.【师德规范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。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以立德树人为己任。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树立依法执教理念,立志成为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1.1【政治素养】: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,政治立场坚定,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。
1.2【立德树人】:牢固树立“立德树人”的教育理念,掌握体育育人的途径和方法,熟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立志成为“四有”好老师。
1.3【依法执教】:熟知国家有关体育教育工作的方针、政策和法规,树立依法执教理念,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。
2.【教育情怀】具有从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,认同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与专业性,具有深厚的体育情感、端正的从教态度、正确的价值观。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,树立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,理解、尊重、关爱学生成长,立志做学生锤炼意志、健全人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2.1【职业认同】:具有深厚的体育情感、端正的从教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,对体育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认同感,具有投身体育教育事业的强烈意愿。
2.2【职业素养】:具有服务中学体育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、严谨的科学素养和高尚的道德素养。
2.3【教育观念】: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以生为本的育人意识,理解、尊重、关爱学生成长,立志做学生锤炼意志、健全人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3.【学科素养】系统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,深刻领会体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。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,了解体育学与社会学、生命科学及社会实践的联系。
3.1【学科基础】:系统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,深刻领会体育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,能阐释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。
3.2【学科技能】:具有一定的体能水平,能够学会中学体育教学所需的体育运动专项技能,具备体育锻炼、运动训练、体育竞赛指导的能力,能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。
3.3【学科融合】:具有跨学科学习意识,了解体育学与社会学、生命科学及社会实践的联系,了解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。
4.【教学能力】熟悉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,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体育学科认知特点,运用中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、基本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体育教学设计、实施与评价,获得教学体验,初步具备体育教学技能和能力,具有一定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。
4.1【理论知识】:熟悉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,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学科认知特点,掌握中学体育教学知识和方法。
4.2【教学技能】: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和书写技能,能够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、认知特点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,运用学科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、实施和评价,发展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。
4.3【教学研究】:熟悉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,具有基于体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的意识,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。
5.【班级指导】树立德育为先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,熟悉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及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;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,能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班主任工作实践中,组织与指导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,获得积极体验。
5.1【德育理念】:具有德育为先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,熟悉中学德育的目标、原理、内容与方法,依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标准开展德育工作。
5.2【班级建设】: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方法,具备组织策划主题班会、团队活动、运动会等活动的能力。
6.【综合育人】熟知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,准确理解体育学科育人价值,紧密结合体育教学进行育人活动。熟悉学校文化和体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参与组织体育与健康主题教育和体育社团活动,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正确引导。
6.1【学科育人】:理解体育学科育人价值,熟知体育学科综合育人的路径和方法,具备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。
6.2【活动育人】:熟知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养成教育规律,熟知学校文化和体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具备组织体育与健康主题教育和体育社团活动的能力。
7.【学会反思】树立终身学习理念,具有专业发展能力,熟知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体育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,学会制定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规划;学会独立思考、教学反思,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具有创新精神,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,学会分析和解决体育教育教学问题。
7.1【终身学习】: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;熟知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体育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,具备专业发展意识,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。
7.2【反思创新】: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,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。
8.【沟通合作】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及体育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的意义,具有团队协作精神;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能够与团队成员进行沟通交流、合作学习和协作互助,在实践中得到体验。
8.1【团队协作】: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作用,熟知体育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的意义,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。
8.2【交流合作】: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具备与学生、家长、同事、社会公众等沟通的能力,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。
表1: 专业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关联矩阵
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| 目标1 | 目标2 | 目标3 | 目标4 |
毕业要求1 | √ |
|
|
|
毕业要求2 | √ |
|
|
|
毕业要求3 |
| √ |
|
|
毕业要求4 |
| √ |
|
|
毕业要求5 |
|
| √ |
|
毕业要求6 |
|
| √ |
|
毕业要求7 |
|
|
| √ |
毕业要求8 |
|
|
| √ |
二、毕业要求与课程支撑矩阵
毕业要求 | 具体指标点 | 支撑课程 |
1.师德规范 | 1.1【政治素养】:熟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,政治立场坚定,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。 |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A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A、军事理论 |
1.2【立德树人】:牢固树立“立德树人”的教育理念,掌握体育育人的途径和方法,熟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,立志成为“四有”好老师。 | 形势与政策A1-A8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、教育实习 | |
1.3【依法执教】:熟知国家有关体育教育工作的方针、政策和法规,树立依法执教理念,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。 | 思想道德与法治A、入学教育、毕业教育 | |
2.教育情怀 | 2.1【职业认同】:具有深厚的体育情感、端正的从教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,对体育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认同感,具有投身体育教育事业的强烈意愿。 | 大学新生研讨课(体育)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、大学生就业指导A、教育见习 |
2.2【职业素养】:具有服务中学体育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具备丰厚的人文素养、严谨的科学素养和高尚的道德素养。 | 体育概论、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、体育社会学 | |
2.3【教育观念】: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以生为本的育人意识,理解、尊重、关爱学生成长,立志做学生锤炼意志、健全人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 |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、心理学基础、教育学基础、教育实习 | |
3.学科素养 | 3.1【学科基础】:系统掌握体育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,深刻领会体育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,能阐释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内涵。 | 体育概论、运动解剖学、运动生理学、体育心理学、教育见习 |
3.2【学科技能】:具有一定的体能水平,能够学会中学体育教学所需的体育运动专项技能,具备体育锻炼、运动训练、体育竞赛指导的能力,能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。 |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、运动项目技能(田径、体操、武术、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网球、健美操等) | |
3.3【学科融合】:具有跨学科学习意识,熟知体育学与社会学、生命科学及社会实践的联系,熟悉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。 |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体育社会学、健康教育学、专业综合实训/课程 | |
4.教学能力 | 4.1【理论知识】:熟悉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,了解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学科认知特点,掌握中学体育教学知识和方法。 | 教育学基础、心理学基础、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、教育见习 |
4.2【教学技能】:具备较好的普通话水平和书写技能,能够依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、认知特点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,运用学科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、实施和评价,发展中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。 | 学校体育学、体育教学论、体育微格教学训练、三笔字、运动项目技能(田径、体操、武术、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网球、健美操等)、教育实习 | |
4.3【教学研究】:熟悉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,具有基于体育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的意识,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。 | 大学IT、体育科学研究方法、教育研习、毕业设计(论文) | |
5.班级指导 | 5.1【德育理念】:具有德育为先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,熟悉中学德育的目标、原理、内容与方法,依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标准开展德育工作。 | 班级管理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、思想道德与法治A |
5.2【班级建设】: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方法,具备组织策划主题班会、团队活动、运动会等活动的能力。 | 班级管理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、军事技能、教育实习 | |
6.综合育人 | 6.1【学科育人】:理解体育学科育人价值,熟知体育学科综合育人的路径和方法,具备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能力。 | 四史、心理学基础、体育微格教学训练、运动项目技能(田径、体操、武术、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网球、健美操等) |
6.2【活动育人】:熟知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养成教育规律,熟知学校文化和体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具备组织体育与健康主题教育和体育社团活动的能力。 | 班级管理、中学综合实践活动、劳动教育与实践 | |
7.学会反思 | 7.1【终身学习】: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;熟知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和体育专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,具备专业发展意识,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。 |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A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A、大学生就业指导A |
7.2【反思创新】: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,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,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。 |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、体育社会学、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研究与教材分析、教育实习、毕业设计(论文) | |
8.沟通合作 | 8.1【团队协作】: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作用,熟知体育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中的意义,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。 | 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A、运动项目技能(田径、体操、武术、足球、篮球、排球、乒乓球、羽毛球、网球、健美操等)、专业综合实训/课程 |
8.2【交流合作】:掌握沟通合作技能,具备与学生、家长、同事、社会公众等沟通的能力,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。 | 普通话、教育实习、大学英语 |
三、学制和授予学位
(一)学制
基本学制四年。修业年限可视学生具体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,最短三年,最长不得超过八年。
(二)授予学位
教育学学士学位。
四、毕业条件及学分要求
(一)毕业条件
思想政治合格,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(含第二课堂学分),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,通过毕业设计(论文)答辩,且不违反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。
(二)学分要求
课程类别 | 必修 | 选修 | 总学分要求 | 备注 | |
门数 | 学分 | 最低学分 | |||
通识教育课程 | 33 | 33 | 12 | 45 |
|
学科教育课程 | 13 | 27.5 | 8 | 35.5 |
|
教师教育课程 | 9 | 11 | 4 | 15 |
|
专业教育课程 | 16 | 27.5 | 15 | 42.5 |
|
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| 3 | 3 | 2 | 5 |
|
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| 9 | 25 | 2 | 27 |
|
合计 | 83 | 127 | 43 | 170 |
|
学校通过第一、第二课堂两份成绩单客观记录、认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、活动的经历和成果。学生在修满以上学分外,还需要利用第二课堂获得创新创业实训与素质拓展学分,其中,创新创业实训环节至少获得4学分、素质拓展环节至少获得2学分。
五、获得学士学位条件
获得毕业资格,并达到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标准(详见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例)。
六、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
(一)主干学科:
体育学、教育学、心理学
(二)核心课程:
学校体育学、体育教学论、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、田径、体操、篮球、排球、足球等
(三)主要实践教学环节:
教育见习、教育实习、专业综合实训/课程、毕业设计(论文)等